返回
列表
在“新传承”的展览中呈现“时代的痕迹”
2023-07-17 来源:中国陶艺家

图片

 

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22新传承中国陶瓷艺术展”在保定市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由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保定市博物馆承办,保定市美术馆协办。

 

展览以“新传承”为主题,旨在展现陶瓷艺术在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创造中的时代风貌。经过严格的初复评程序,在投稿的近千件作品中评选出208件作品参加展览。就本次展览的宗旨、参评要求、价值与意义,编辑组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以下为采访文字:

 

图片

 

图片

《文艺报》报道

 

在“新传承”的展览中呈现“时代的痕迹”

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

 

采访人:张弓惊 王军

 

全国性的陶瓷艺术展览有全国美展陶瓷展、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等展览。请问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新传承”中国陶瓷艺术展览与其他全国性陶瓷展有什么区别?

 

白:全国美展陶艺展是5年一届呈现整个中国陶瓷艺术界的创作成果。“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的“届展”,现在已经持续举办3届。它诉求的是呈现中国当代艺术风格以及创作研究成果的展览。

 

“新传承”是针对今天的中国陶瓷产区源远流长与丰富多彩的创作状态的一次整体观照。中国的陶瓷产区遍布中华各地,形成了璀璨的中国陶瓷文化,尤其是自东汉以来向世界贡献的瓷文化,诞生了众多的审美范式。除了著名的汝官哥钧定,还有非常著名的景德镇窑、磁州窑、德化窑、宜兴窑、龙泉窑、吉州窑、建阳窑等等。

 

图片

“新传承”中国陶瓷艺术展 展览现场

 

产区的艺人与工艺美术师都在为窑口的复兴与发展殚精竭虑,是几代人的努力和情感的投入与付出,如此源远流长的陶瓷文明和陶瓷文化,众多正在复兴的陶瓷窑口在今天需要被关注和展示,此次展览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举办的。

 

传统工艺与生产、工艺美术和手工劳作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在新时代,许许多多的艺人,工艺美术师,高校的年轻学子、艺术家、画家和到了产区,借助产区陶瓷材料开始有新的表达。他们创作的陶艺作品与传统发生联系,也具有许多值得研究展现和推广的意义。

 

所以“新传承”主要的是在关注传统窑口和产区的精湛制瓷技艺。希望在保持传统审美和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有符合时代变化的新创作和新形态出现。此次“新传承”展对中国的陶瓷艺术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特别是对参与者的广泛度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

 

图片

参展作品: 封存记忆 绞胎瓷

作者:白月

 

 

河北省保定市是著名的传统四大名瓷定瓷出品地,首届以“新传承”命名的陶瓷艺术展览选择在这里举办,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和意义考量?

 

白: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一方面关注更年轻的艺术家的新创作,同时也关注产区艺人符合时代随时代发展的创作,不再只是关注个体艺术家的个性化和个人风格的建立,还更多地关注产区的经典性的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导向和氛围。

 

所以我们非常希望“新传承”的举办地本身就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传递一个新的创作方式和新的审美方式对传统产区的陶瓷艺术创作,以及对所在产区的艺术家会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传统的审美”其实是一个悠久的过程,是在审美之中建立起来的对文脉的认知,所以能够在传统陶瓷产区呈现一个新的陶瓷艺术创作的状态,对他们开阔眼界,了解产区之外的别的产区的艺术创作是什么样貌,对他们自我的认知会产生更加全面清醒的比较与理解。

 

艺术是多样性的,只有在看到多样性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识别出本地产区的艺术特色和艺术工艺。我们希望在保定的展览能够为定窑陶瓷的发展提供推力。

 

图片

“新传承”中国陶瓷艺术展 展览现场

 

本次“新传承”陶瓷艺术展览,从数千份的参评作品,到初选入围三百余件,再到复评选出208件。在过程中,对于作者和作品,您有什么新的发现?

 

白:我们在选择作品的标准上,假如非要和其他展览参评的方式相比,我们会增加对技术含量的要求,更加符合“技艺精湛”的标准。同时又有一些新的表达方式,这是我们真正对待作品的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

 

“精湛的技术”是产区的优势,但“精湛的技术”有时候也会约束和影响创新,因为人们会对“精湛的技术”有依赖性。同时每个窑口的传承多是单一的,审美的固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依赖古老的和熟练的技术创作的作品,同时还能有一些新意,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随时代发展缓慢递进的过程,是展览最值得呈现的学术价值。

 

图片

参展作品:洪荒中的剪影

作者:崔久霄

 

图片

“新传承”中国陶瓷艺术展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既有传统的器型、工艺和题材的作品,也有非常具有创新性的当代陶瓷艺术作品。这使得本次展览效果显得有点混搭。对于这样的效果,作为主办方有什么考虑?

 

白:这次“新传承”评委都是来自全国一线的教学单位和实践者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对待陶瓷艺术的评判是有自己修养和学术支撑的。每一位评委都有他自己对待“新传承”的认知,但是大家有非常一致的共性——在“新传承”的作品中发现“时代的痕迹”。

 

艺术家使用的材料和技法是传统的,但作品的形式切入了时代,例如表现的主题更加贴近时代的角度,会有超写实主义的方法与现实主义的题材等。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展览混搭,而是我们提倡的新途径。一个是传统的技法,传统的材料,传统的手艺,表达新的形态和新的审美;另一类是在传统的造型里面融入新的科技,新的方式和不同的烧成,将传统的艺术形式做形态上的改变和组合,来呈现一种新的对待器物造型的观念。

 

 

图片

“新传承”中国陶瓷艺术展 展览现场

 

有一组定窑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是极为传统的古老造型,但通过碎片化重新组合的方式,将“锔瓷工艺”和传统的陶瓷进行当代化的视觉转换,既让观者觉得很传统很古老,同时又很新颖。作者将工艺的痕迹之美放大成为作品的审美的主体,这种变化很有意义。

 

展览整体倾向于有传承的痕迹,有熟悉的审美,但是确实又是新的形态,这是我们这一次展览里面在选择作品判断作品的一些共性的认知和要求。

 

图片

参展作品:不破不立

作者:谷金康

 

从这次展览的最终入选作品看,您怎么评价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在处理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就?包括如何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白:以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的学术角度来界定,本次展览整体是偏传统的,我们并不希望在这样的展览里面一切都强调“新”,更多的是想通过展览发现拥有精湛技艺的传统艺人,他们在如何保留和传承这些技艺,以及他们对待造器的观念呈现出来的技术高度和审美高度。

 

我们希望我们选择的作品里面与传统非常靠近,如果非要用艺术和工艺来比较,我希望“相得益彰”。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陶瓷向世界贡献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也有精湛的技术与时代同步的工艺创新。

 

图片

参展作品:江南可采莲

作者:陈烈汉

 

您说过“一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上,与以往的风格有哪些不同?

 

白:我们希望展览的呈现也能够秉承“新传承”这一主题,希望体现出新的展览效果,同时也希望保留大家习惯接受传统陶瓷展览的某些方式,比如说展台、灯光。所以在整个展览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相对折中的路线。整体的展览,对待200多件来自全国的陶瓷作品,我们会有对传统渊源与当代发展相联系的某些希望,所以展览的展陈方提出了“莫比乌斯环”。它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就是“生生不息”的不断循环与提升的角度。

 

“莫比乌斯环”作为整个展览的主线,非常新颖,符合观赏的路径,它能够带领观众通过设定的观赏路线,顺利地看到来自全国各个不同产区的艺术作品,在对比之中,在这样一个特殊设计的观赏的“环”的路径中,能够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到一个融合得非常好视觉展示效果。

 

图片

图片

“莫比乌斯环”的展线

 

最后请问,您对下一届类似展览有什么样的规划、设想或者期待?

 

白:希望展品更加精湛,产区的创作风格越来越自由和多样。每一个展览其实都是提供新颖的观看方式和角度。无论是来自作品还是展览的展陈方式,每一件作品都会通过展览潜移默化地进入到观者的心里,同时也会在各个产区里面引起关注。这些关注的本身就是改变和与时代靠近的最初的原动力。

 

我们希望下一届的展览有整体的提升,更加的多样,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有对技术、对材料、对工艺、对表达的完美结合,能够成为中国产区陶瓷的最主要的展览交流与创新发展的平台。

 

图片

“新传承”中国陶瓷艺术展 展览现场

 

 

 部分参展作品 

 

图片

参展作品:小重山

作者:李素芳

 

图片

参展作品:竹林贤士

作者:庄虹虹

 

 

图片

参展作品:纸此

作者:李晓庆

 

图片

参展作品:呼·吸

作者:党永田

 

图片

参展作品:长大

作者:王国栋

 

 

图片

参展作品:《线性城市》系列 - 双子塔

作者:谭丹武

 

图片

参展作品:要有光 

作者:张健

 

图片

参展作品:喜神

作者:吴旻

 

图片

参展作品:大风歌之云天

作者:王京成

 

图片

参展作品:红

作者:林晨曦